首页 > 家具 > 经验 > 剪切破坏,有腹筋梁斜截面剪切破坏形态有哪几种各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以及破坏

剪切破坏,有腹筋梁斜截面剪切破坏形态有哪几种各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以及破坏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6-19 15:29:58 编辑:五合装修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有腹筋梁斜截面剪切破坏形态有哪几种各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以及破坏

受弯构件斜截面剪切破坏的主要形态有斜压、剪压和斜拉三种。 1. 当剪力相比弯矩较大时,主压应力起主导作用易发生斜压破坏,其特点是混凝土被斜向压坏,箍筋应力达不到屈服强度; 2. 当弯剪区弯矩相比剪力较大时,主拉应力起主导作用易发生斜拉破坏,破坏时箍筋应力在混凝土开裂后急剧增加并被拉断,梁被斜向拉裂成两部分,破坏过程快速突然; 3. 剪压破坏时箍筋在混凝土开裂后首先达到屈服,然后剪压区混凝土被压坏,破坏时钢筋和混凝土的强度均有较充分利用。

有腹筋梁斜截面剪切破坏形态有哪几种各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以及破坏

2,有腹筋梁斜载面剪切破坏形态有哪几种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以及破坏特点

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破坏通常分为大偏压破坏和小偏压破坏。1. 当偏心距较大,且受拉钢筋配置得不太多时,发生的破坏属大偏压破坏。这种破坏特点是受拉区、受压区的钢筋都能达到屈服,受压区的混凝土也能达到极限压应变。2. 当偏心距较小或很小时,或者虽然相对偏心距较大,但此时配置了很多的受拉钢筋时,发生的破坏属于小偏压破坏。这种破坏的特点是:靠近纵向力一端的钢筋能达到受压屈服,混凝土被压碎,而远离纵向力那一端的钢筋不管是受拉还是受压,一般情况下达不到屈服。

有腹筋梁斜载面剪切破坏形态有哪几种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以及破坏特点

3,简述地基整体剪切破坏的过程

1 压密阶段, P-S曲线接近于直线,各点剪应力均小于土的抗剪强度,处于弹性平衡状态。此阶段荷载板的沉降主要是由于土的压密变形引起的。2 剪切阶段,P-S曲线已不再保持线性关系,沉降的增长率随荷载的增大而增加。塑性区。 B点对应的荷载称为极限荷载。3 破坏阶段 当荷载超过极限荷载后,荷载板急剧下沉,即使不增加荷载,沉降也不能稳定,这表明地基进入了破坏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土中塑性区范围的不断扩展,最后在土中形成连续滑动面,土从载荷板四周挤出隆起,基础急剧下沉或向一侧倾斜,地基发生整体剪切破坏。

简述地基整体剪切破坏的过程

4,什么是剪切破坏

剪切破坏两个作用力不在同一直线上
不是楼上说的那样子的,平行于截面的应力是剪应力,垂直于截面的应力是正应力(分为拉应力和压应力)。 至于是怎么破坏要看这个构件本身的性能了。 比如这个构件的抗拉(压)的强度远远小于抗剪强度,那么在进行了外来应力分解之后,如果外来剪应力大于外来正应力,但是外来剪应力没有超过此构件的抗剪能力,而正应力却超过了此构件的抗拉(压)强度,从而造成破坏,那么此构件的破坏就是由正应力引起的。 反之则反。楼下的人是概念不清楚,说破坏就是说构件本身的抵抗破坏的能力能否大于外界施加的破坏力,大于的话,构件就不会破坏,小于就会被破坏。说反之则反就是说施加的剪应力大于施加的正应力,那么正应力没有超过构件本身的抗拉(压)强度,而剪应力大于了构件的抗剪强度那么这个构件就会被剪切破坏。用公式表达就是: σ——外界施加的正应力,[σ]——构件本身的抗拉(压)强度 τ——外界施加的剪应力,[τ]——构件本身的抗剪强度构件的破坏跟σ是不是大于τ,或τ是不是大于σ没有关系。σ<=[σ]不会受拉(压)破坏,σ>[σ]受拉(压)破坏;τ<=[τ]不会受剪切破坏,τ>[τ]剪切破坏。楼下的够明白了吧。
不是切应力大于正应力,而是切应力大于许用切应力,构件发生的破坏就是剪切破坏

5,剪切破坏的强度理论

剪切破坏的强度理论认为,物体中只要剪应力增长到某个极限,物体就要产生大的塑性变形而屈服、滑移或破坏。一、最大剪应力理论[H·特雷斯卡(Tresca)理论]在受力物体中取出一个立方体的小单元,立方体表面和主平面平行,如图1-2-3(a)所示。这样,在它的表面上作用有主应力σ1、σ2、σ3。再规定以压应力为正,且σ1>σ2>σ3。由力学分析得知,最大剪应力(τm)必定发生在通过σ2而且与σ3、σ1成交角45°的平面[110]上,即如图1-2-3(b)中画阴影的平面。它的大小是:碎岩工程学特雷斯卡理论认为,只要最大剪应力达到某一极限值,物体就破坏。在简单的剪切试验时,材料在剪切应力R剪下破坏,在别的情况下只要τm=R剪,物体也都要发生破坏。图1-2-3 最大剪应力计算若实际测出的单向抗拉强度是R拉,那么这一理论认为,拉伸试验时试件也是由剪切导致破坏的,由于这时σ1=0,σ3=-R拉,故破坏时有:碎岩工程学即这一理论要推论出简单的抗剪强度必定只有简单抗拉强度的一半。类似的推理还能得出R剪=R压/2和R剪=R扭的结合。这里R压是材料的抗压强度,R扭是抗扭(剪)强度。综上所述,根据本理论,在各种复杂应力作用下,只要最大与最小主应力之差(不考虑σ2)达到这种材料的抗拉或抗压试件所测得的极限强度的一半时,便会导致物体破坏,而且断裂面和这两个主应力有相等的交角。最大剪应力理论对于塑性材料比较合适,它必然推论出材料的单向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相等。这一推论对于岩石就差得太远,岩石的抗拉强度小于抗压强度的十分之一左右。二、内摩擦理论[O·摩尔(Mohr)理论]19世纪末,纳维尔发表了固体介质材料(包括岩石在内)的破坏时,其破坏面上的抗剪强度等于固体介质的内聚力(或称之为内连力)与作用在该面上的内摩擦力之和的观点。嗣后,摩尔总结了纳维尔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材料的破坏取决于剪应力和同一截面上的法向应力(正应力);所以,破坏并不一定沿着最大剪应力方向发生。法向应力σ和剪应力τ之间存在函数关系,即:碎岩工程学也就是说滑动面上存在两种应力:如果τ-f(σ)<0,那么微体处于稳定状态;如果τ-f(σ)>0,那么微体将沿着τ的方向滑动。因此,τ-f(σ)=0,便成为受力微体的极限平衡条件。上述平衡条件式中的f(σ),是可以通过试验予以确定的。在以σn-τn为坐标的应力圆上(图1-2-4),τn=f(σn)便是图中稳定区和破坏区的界线。利用应力圆,便可以容易地得到任何方向的切线应力和法线应力,以及诸极限应力的包络线。图1-2-4 用应力圆表示滑移状态图1-2-5 工程上用包络线包络线为一曲线,取决于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可以是指数曲线,也可能是抛物线。在工程上应用时,可以近似地用直线表示(图1-2-5),即:碎岩工程学式中:φ为直线的斜率,表示岩石的内摩擦角;c为直线的截距,表示岩石的内聚力。从图1-2-4应力分量的关系来看,可得到和主应力σ2夹角为Ψ的平面上正应力和剪应力,分别如下:碎岩工程学碎岩工程学根据σ和τ存在的函数关系式,可得:碎岩工程学为求得τ-f(σ)的最大值,将式(1-2-3)右侧对Ψ微分,并令其等于零,则得:碎岩工程学Ψ便是滑移面和最大主应力间的夹角(图1-2-6)。由于破坏面是成组成对存在的,故呈现X型破坏(或称之为X型节理)。摩尔内摩擦理论没有考虑到中间应力σ2的作用,对脆性破坏来讲也只是一种近似。近代对断裂机理的研究,也并没有证实“内摩擦”之说。但它的极限平衡条件却是实际多次反复试验建立起来的。所以,它是尽可能做到和岩石的实际情况相接近。三、八面体剪切理论或畸变能理论[R·米赛斯理论]本理论认为:不是最大剪应力导致滑移的发生,而是与三个主应力等斜的面(即八面体[111]面)上的剪应力达到某一限度时,材料才出现滑移而屈服。由力学分析得知,八面体上的法线应力(σv)方向如图1-2-7,其数学表达式为:碎岩工程学图1-2-6 滑移面的方向图1-2-7 八面体面上诸应力八面体上的剪切应力(τ)的表达式是:碎岩工程学假如τv>[R剪],则材料就破坏。若做简单抗拉、抗压试验,然后代入上式,同样可得:碎岩工程学这对于塑性材料可以,对于岩石不行。此外,该理论没考虑法线应力的作用。
文章TAG:剪切剪切破坏破坏斜截面剪切破坏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