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具 > 经验 > 壮族民居,壮族的民居特色服饰风俗习惯节日

壮族民居,壮族的民居特色服饰风俗习惯节日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3-15 01:41:21 编辑:五合装修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壮族的民居特色服饰风俗习惯节日

我就是壮族的,不过我家还真没什么特别的,基本都被汉化了,风俗的话, 就是过年时差不多家家要杀猪,包粽子,比较重视的节日有 三月三,七月十四,九月九,这三个节日都跟鬼神之说有关的

壮族的民居特色服饰风俗习惯节日

2,壮族民居的居住风俗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构成独特的一派风景图,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壮族人喜欢把村子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后山和村边栽上树木,规定不得乱砍滥伐,以保持村庄的生活安全。 壮族称屋为干栏。住房的主要形式,有全栏式、半栏式和平房三种。全干栏房属全楼居式,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和存放农具是传统的住房形式;这种居俗,过去主要是为了防猛兽和防盗贼偷盗牲畜,现在看来,由于是楼下圈养牲畜,臭气上升,很不卫生。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干栏式民居已逐渐改变成人畜分居的平房或楼房式建筑。半栏房以一开间为楼房,楼上住人,楼下放牛羊、农具等,另一间为平房,平房多为三开间。这是当今壮族住房的主要形式。

壮族民居的居住风俗

3,壮族民居

因为天气潮湿,地下湿气比较重,人住下面容易损害身体。下面闲着也是闲着所以下面就养牲畜了。具体的细节不清楚。 这种建筑叫“干栏式建筑”,其特征:下层架空,圈养牲畜,上层住人。 原因:主要为了避开潮湿、洪水,同时节省耕地面积,躲避虫蛇猛兽的袭击,是亚热带、热带湿润地区的少数民族的一种普遍民居形式。

壮族民居

4,广南壮族民居典型的干栏式建筑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原称僮族,主要分布在桂、粤、滇、黔、湘等地。先秦时期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百越部族中的“西瓯”“骆越”等,是壮族最直接的先民。云南壮族和广西壮族同源,是我国历史较悠久的一个民族,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居住在今广西云南的壮族就和当时中原人民有了较为密切的交往。   云南壮族主要分布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曲靖地区等。壮族多居住于平坝河谷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千百年来,壮族形成了“积木而栖,位居其上”住房模式。干栏式房屋是壮族传统建筑形式之一,全楼居最为古朴、轻巧,能反映出地方民族特色和别致优美的建造风格。   这种楼房一般面阔12米,进深8米,高6米左右,一背四面坡,一般为三柱落脚、七柱落脚、九柱落脚不等的纯木料结构吊脚楼房,青瓦或茅草覆盖。全屋共24根圆柱,纵横使用通枋把柱穿连为排柱,房屋的四壁全用标准的木板装栏。开三间,内为三层,底层用于堆放柴草、舂碓、推磨、喂养畜禽;中层为人居,距离地面1.8米,铺设木板,干燥防潮,客厅、厨房、寝室均设于此;那伦、者兔、者太、底圩一带在二楼建灶砌火塘,火塘上面吊一竹篥,用作熏烤潮湿物品。顶层存放粮食、挂腊肉和其它食物。   整个建筑具有适应于南方山区地形、气候和预防毒蛇猛兽侵扰的优点,精巧别致、干燥通风、居住舒适。“干栏”式房屋依山傍水,从建筑布局、整体结构及其功能特征,反映了壮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壮族建房,从伐木选料、择址动土、划线开挖、立柱上梁到落成迁居,均有一套较为讲究的传统习俗。   在建筑风格上,少数人家有厢房(耳房)、前房成走马转角楼四合院;富裕人家比较讲究,楼梯用石条砌,两边有石飘带装饰;楼梯口看台两侧有两根雕饰廊柱和花栏,有的板壁雕饰花鸟虫鱼等图案。历代壮族首领受中央册封为王、候、土司或达官贵人,其官邸建筑也是干栏连环布局为若干相通的走马转阁楼,更显舒适、安全而又气派。   房屋的正堂屋(中层),大门正对面为神台,上祭“天地国亲师”位,左为祖宗牌位,右为“司命灶君神”位。设神龛,下为土地神位,摆八仙桌。靠板壁处各有两条长条凳(春凳)。在村寨中,一般都建有寨门,河道上则建有风雨桥,有的还建有祠、庙、亭、塔,蔚为壮观。   干栏民居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在国内,连片的干栏建筑已经寥寥无几,因而广南地区的干栏建筑显得弥足珍贵,这些传承的民族文化遗产凝结着民族群体深厚的情结。如今,居住的房屋已经朝着现代居室方向发展,为砖石或钢筋混凝土构造,但一些房屋的结构还保留着干栏的基本特征。

5,壮族民居位于哪里

大新县壮族民居博物园
壮族人喜欢把村子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后山和村边栽上树木,规定不得乱砍滥伐,以保持村庄的生活安全。 壮族称屋为"干栏"。住房的主要形式,有全栏式、半栏式和平房三种。   全干栏房属全楼居式,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和存放农具是传统的住房形式;这种居俗,过去主要是为了防猛兽和防盗贼偷盗牲畜,现在看来,由于是楼下圈养牲畜,臭气上升,很不卫生。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干栏式民居已逐渐改变成人畜分居的平房或楼房式建筑。   半栏房以一开间为楼房,楼上住人,楼下放牛羊、农具等,另一间为平房;   平房多为三开间。这是当今壮族住房的主要形式。

6,壮族民居特点紧急呀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壮族人喜欢把村子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后山和村边栽上树木,规定不得乱砍滥伐,以保持村庄的生活安全。 壮族称屋为"干栏"。住房的主要形式,有全栏式、半栏式和平房三种。 全干栏房属全楼居式,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和存放农具是传统的住房形式;这种居俗,过去主要是为了防猛兽和防盗贼偷盗牲畜,现在看来,由于是楼下圈养牲畜,臭气上升,很不卫生。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干栏式民居已逐渐改变成人畜分居的平房或楼房式建筑。 半栏房以一开间为楼房,楼上住人,楼下放牛羊、农具等,另一间为平房,平房多为三开间。这是当今壮族住房的主要形式。

7,壮族民居介绍600字作文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每年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以农历三月初三最为隆重。大的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是壮族歌手的典型代表。歌圩期间还举行男女间的抛绣球、碰蛋等娱乐活动 ,吃五色糯米饭、唱壮戏、兼办物资交流等,预祝五谷丰登。唐代壮族已有舞蹈。广西宁明、龙州等地的断崖陡壁上留下了壮族先民绘制的众多崖壁画。铸造和使用铜鼓在壮族已有2000多年历史。壮锦是享有盛名的纺织工艺品。壮族的婚姻,过去是父母包办,但婚前恋爱自由。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现在有些地方仍有此俗。住房多数与当地汉族相同。部分地区居民住二层干栏,楼上住人,楼下养畜堆物。近年来已有改变,实行人、畜分居。服装大部分和汉族相同,但还有许多地方仍保留着本民族服饰特点,且各地不一。男子多穿唐装。衣料过去多为自织的土布。过去有文身习俗,现已改变。饮食方面,喜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主食大米和玉米。年节时,用大米制成各种壮族妇女粉、糕。妇女有嚼槟榔的习俗。结婚送聘礼时,必赠槟榔。除祭祀祖先外,还有自然崇拜,如祭祀山神、水神、太阳神等。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壮族地区。近代有传教士到壮族城镇建立基督教、天主教教堂,但影响不大。
壮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由于他们基本上生活在南方亚热带气候潮湿温暖的山地丘陵,为了适应自然环境,他们创造出了极有特色的壮族民居。 壮族人民多沿水而居,村寨依山傍水,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后山和村边栽上树木,有村规民约不准乱砍滥伐,以保持村庄的良好环境。居住在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平房(如今已成壮家的住房主要形式)。平房一般为三开间,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为土木结构的木楼瓦房的干栏式建筑。 “干栏”又称高栏、阁栏、麻栏,式样一般有全栏式、半栏式两种。全干栏房属全楼居式,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和存放农具;半干栏房以一开间为楼房,楼上住人,楼下关牛羊、放农具等,另一间为平房。干栏式楼房均为木质结构,一般先起底层,上立屋架(壮家叫两节柱),两头搭以偏厦,屋顶为人字形,顶上盖陶瓦、杉树皮或茅草,房间有三间五间。楼上住人,底层关养牲畜和家禽,放农具,并置有舂碓、磨坊等。楼梯在屋内一侧,楼上前边为宽敞的走廊,用栏杆或半块板壁围住,光线充足,可在这里会客、乘凉和纺织。进大门是堂屋,一边有火塘,后房和侧房是卧室。粮仓多设于住房旁边,房前竖立着一排丈许高的挂禾架,通称禾廊,以便秋收后晾晒禾把,干爽后堆入粮仓。建筑时一般用木、竹料作桩柱、楼板和上层的墙壁,下层无遮拦,墙壁也有用砖石泥土从地面砌起来的。
文章TAG:壮族民居壮族民居特色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