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气 > 问答 > 司母戊大方鼎,司母戊大方鼎的由来

司母戊大方鼎,司母戊大方鼎的由来

来源:整理 时间:2023-10-04 09:29:29 编辑:五合装修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司母戊大方鼎的由来

司母戊鼎是商朝铸造的青铜器。
是祭祀母亲,商朝的一种大鼎。

司母戊大方鼎的由来

2,司母戊大方鼎是什麽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司母戊大方鼎是什麽

3,司母戊大方鼎是最大的青铜鼎吗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重达832.84公斤,高达133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司母戊大方鼎是商代最大的礼器,重达875公斤。
算现在出土中最大的!

司母戊大方鼎是最大的青铜鼎吗

4,司母戊大方鼎是不是九鼎之一

不是,九鼎是夏朝的司母戊大方鼎:商朝的。九鼎,据传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后,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金铸成九鼎,象征九州。
不是。九鼎,据传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后,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金铸成九鼎,象征九州。商代时,对表示王室贵族身份的鼎,曾有严格的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因此,鼎很自然地成为国家拥有政权的象征,进而成为国家传国宝器。据说,秦灭周后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迁咸阳。但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时,九鼎已不知下落。有人说九鼎沉没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地方,曾派人潜水打捞,结果徒劳无功。   也有史学家认为,九鼎并非是九个,而是只有一个,因为代表九州,也叫九州鼎,简称九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原称“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
九鼎是夏朝时打造的司母戊鼎是商超打造的商朝在夏朝之后所以不是九鼎之一
你好!不是,九鼎是夏朝的司母戊大方鼎:商朝的。九鼎,据传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后,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金铸成九鼎,象征九州。打字不易,采纳哦!
不是不是一个朝代的
不是。九鼎是大禹铸造。分别放在当时的九州的。司母戊大方鼎商朝铸造的,晚了好多年呢。

5,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 妇好偶方彝毛公鼎虢季子白盘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偶方彝  铜方彝始见于商代,器形为四方直壁,也有长方形的,下部有方圈足,上部有屋顶形盖,盖上有钮,器体有直腹、曲腹、腹旁带耳的。个别器物形似两彝联成一体,口呈长方形,称“偶方彝”。这件偶方彝的器盖似屋顶,两端有对称的短柱钮,长边各有7个方形盖和7个尖形盖,正好和器身的槽口吻合。器盖与器身装饰饕餮纹、夔纹、鸟纹、三角形纹等,商代后期和西周早期,方彝的形制有所变化,浅缩颈,腹微鼓。有的器物上还铸有铭文。墓内的铜器群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而且是商王朝礼制的体现。“妇好”铭文的铜器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礼器群。“司母辛”铭文的铜礼器当是子辈为妇好所作的祭器,其他不同铭文的铜礼器大多是酒器,大型酒器配10觚、10爵。大概是贵族或方国奉献给这位赫赫有名的王后的祭器,这些也是研究殷代礼制的重要资料。 武器有戈、钺、镞等,两件铸“妇好”铭文的大铜钺最令人瞩目,一件纹饰作两虎捕捉人头,虎似小虎,形象生动。相似的图案曾见于“司母戊”大鼎的两耳上。似有震慑作用。
你好!我见过三个,除了后母戊鼎,毛公鼎……如果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6,司母戊鼎出土于

司母戊鼎是1939年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中出土的,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它造型浑厚雄伟,重达875公斤,带耳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鼎身和鼎足铸有兽形花纹,两个耳上铸有两虎相向张口争食一人头,形象凶恶。因鼎内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经专家考证司母戊鼎是商文王丁为了祭祀母亲“戊”而专门铸造的。大鼎用多块陶范浇铸而成,空心鼎耳和鼎身为分别铸造再铸接在一起的,在当时条件下,没有二、三百人密切协作是不能铸造成功的,它集中反映一了商代冶铸技术的高度发展和辉煌成就。   司母戊鼎作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镇馆级国宝来说,它出土后与发掘人却经历了种种磨难。   20世纪20年代初,安阳小屯甲骨文的出土让这里的人们觉得脚下这片沃土可能埋藏大量宝物,探宝人不断出现。1939年3月19日的晚上,一位当地吴姓青年在武官西北岗吴家柏树林自家祖坟地里盲目探宝。当他把探杆钻到十多米深时突然感觉碰到了硬东西,拔出后看到探杆头上带有铜诱,立即回村找堂兄吴培文商量。他们觉得自家祖坟地下可能埋有宝物,挖不挖很犯难,挖的话要破坏祖坟,不挖若是让已侵占安阳的日本人听到风声一定来挖。吴培文当即组织20多个小伙子进行挖掘。当挖到近13米深时,吴培文只身来到坑内拨开泥土,一截器物顶部显露出来,因鸡叫天要放亮,他们怕被日本人发现赶紧把坑填上第二天晚上继续挖,一尊大方鼎露出全貌。吴培文指挥大家用3根圆木搭成架子,挂上辘轳,将鼎拉了出来。这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国宝司母戊大方鼎。   铜鼎拉回家后,吴培文将它埋在垃圾坑里。事后大家决定应将大鼎卖给中国人。不久,当时中国最大的古玩商肖寅卿从从北平专程来到安阳看这大鼎,吴培文感到他是位真正的中国买家,决定让他看看。肖寅卿看后出价20万大洋(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2000万元)要买这尊大鼎,但又提出一个要求,为了运输方便不被日本人知道,要将鼎切割成10块。吴培文按着肖寅卿的要求买来锯条进行切割。由于这尊鼎特别结实,锯条都断了也没切割成,他们又试图用锤砸,也没有砸烂,这尊大鼎才逃过粉身碎骨的命运。   由于无法将鼎分身,吴培文重新将它埋在地下。这时日本人也得到消息,派军队包围吴家。由于日木人没有得到准确消息,只是搜了搜就回去了,但随后又派300多人来吴家,吴培文得到这个消息立即翻墙逃跑。日军没有追赶他,而是直奔埋宝的西屋马棚,却又鬼使神差地拐进隔壁西院马棚,鼎又逃过一劫。后来吴培文又将大鼎转移到东屋水槽下面埋起来,并找来一只类似古董的铜夜壶用布包了几层藏在床下。儿天后鬼子又来搜查,把铜夜壶当成宝贝带走,这只铜夜壶救了大鼎一命。吴培文深知日本人不会善罢甘休,选择了背井离乡,四处漂泊。吴培文出走后日本人又来了几次,他们确认宝贝被吴培文带走后才算罢休。   吴培文一走就是10年。在第7个年头时也就是1946年,国民党安阳政府获悉了藏鼎的准确位置后将鼎挖出放在了县政府,后来国民党军队一司令将鼎运到南京当作寿礼送给蒋介石,存放在当时国民党政府的中央博物馆。南京解放前夕,蒋介石准备将鼎运到台湾被解放军截获。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新馆建成,这尊鼎存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   新中国成立后,吴培文才回到老家安居。1991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派人设法找到吴培文了解挖掘大鼎的经过,作为宝鼎的发倔见证人,吴培文开始被外界熟知。自1991年开始吴培文接待了众多的中外媒体记者和成千上万的来访者,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为人讲述,有时还领到发掘地进行现场解说。2005年9月19日,为配合安阳殷墟申遗,国家博物馆将阔别家乡59年的司母戊鼎运回安阳“省亲”,吴培文作为特邀嘉宾为大鼎掀起“红盖头”,同年吴培文被授予“河南省文物保护特殊贡献奖”,2006年9月14日还被增补为安阳市政协委员。   一尊大鼎让吴培文改变了一生的命运,既让他饱受流离之苦,也让他成为发掘护宝的名人,得到他应该得到的荣誉。如今吴培文老人已走完了他84岁的生命路程,于2006年12月16日辞世,但这尊国宝却长留于天地之间,它雄伟精美的造型长留于我国方寸之中,成为中国人民心中水远的骄傲。
简介: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戊鼎是商代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由王室所铸,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
文章TAG:司母戊大方鼎司母戊大方鼎的由来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