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开了的食用油是否安全
1. 食用油何为开了?
在平常的烹饪生活中,“食用油开了怎么办”这个问题常常出现。所谓“开了”,是指在高温下,油内的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出现了大量沉淀物,引起油质变质。这时候,食用油的颜色、透明度和味道会发生明显变化,口感也会大打折扣。
2. 开了的食用油是否安全?
实际上,开了的食用油的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首先,油质变质后,其中的有害物质如过氧化脂肪酸等浓度就会升高,容易形成自由基,对人体造成损害。其次,在变质的过程中,食用油中的致癌物质丙烯酰胺也会得到释放。而被子宫肌瘤、卵巢肿瘤等癌症“青睐”的丙烯酰胺,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等方面的危害极大。
3. 如何识别食用油是否开了?
判断食用油是否开了,有以下几种方法:
1)看油的颜色:开了的食用油会呈现较深的颜色。
2)闻油的味道:开了的食用油会释放出酸臭、发苦的气味。
3)用火烧油:将食用油倒进锅中加热,开了的食用油会冒出大量的泡沫,火苗也会非常大。
4. 如何有效延长食用油的使用寿命?
1)储存条件要正确:避免阳光直射,下沉处存放,不受潮湿的影响。
2)储存温度要适宜:食用油的储存温度一般在15℃~25℃之间,要远离火源、灶具,不能放在易燃物边上。
3)减少反复加热次数:如果食用油被加热后刚好没用完,可以滤掉沉淀物,用干净的瓶子密封存放。反复加热油品,在高温、长时间下更容易导致油脂氧化。
总的来说,开了的食用油还是比较危险的,因此应该在烹饪过程中经常检查食用油的状态,及时更换变质的食用油,避免对身体造成危害。同时,在一般情况下,要为食用油提供适宜的储存条件,减少因放置时间过长或反复加热而导致的变质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