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元青花瓷圈足一般大而矮,器底和器内盖不施釉,但是器底和器内会有釉斑,罐瓶类的元青花瓷的胎体一般是四段三接或者是五段四接的,接口一般位于底部、腹部和颈部,接口处用泥浆粘住,会有明显的凸起。元青花瓷的内壁和器底一般是不施釉的,内壁呈现火石红色,器底布有红色斑,仿制品在这些细节处都会有破绽,大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5、元青花瓷器如何鉴定元青花瓷器鉴定方法:1、看瓷器底部一般元青花瓷的底部是没有釉的,如果被鉴别的瓷器底部有釉就可断定为假。元青花底部因为没有上釉,所以能看到瓷器胎体的颜色,元青花瓷胎体制作过程中掺入了高岭土。大件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如果加了高岭土就不会变形。如果被鉴赏瓷器底部没有上釉,这还不能确定起就是元青花,如果底面颜色及胎体颜色为又细又白者,则多为假冒。
由于含铁量较高,釉色白中泛青,釉面不如明代永宣青花那样肥润,积釉处呈湖蓝色。3、观察瓷器上的图案青花瓷中比较常见的图案有山水、人物、动物等,元青花瓷中绘有人物图案的最为珍贵。4、元青花瓷器鉴定之釉质和釉色元青花所罩的透明面釉是承袭宋代景德镇影青釉而加改进的高温石灰碱釉。由于含铁量较高,釉色白中泛青,釉面不如明代永宣青花那样肥润,积釉处呈湖蓝色。
6、元青花有什么特征(一)看器形对瓶、罐之类的器形要细看它的口沿、颈、肩、腹、足底,看是否有元代器形的特征,同时也要鉴别器形的胎体重量,对器形全面进行分析。元代瓶、罐之类的器形一般胎体较厚重、胎质坚硬。(二)看釉色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元代中早期(延佑期)的瓶、罐之类青花瓷施透明的青白釉,抚摸釉面似糯米感,有时釉色显出哑光木纳色,近看含青显淡蓝灰色,远看显黄褐色,细看青花釉面上粘有疏朗的白色小点,少数器身釉面上能看出细密的皮壳层,斜光透看胎釉略显出无规则状的釉丝线条纹,从至正年间开始烧制的白釉、枢府釉及卵白釉的青花瓷,胎色多为偏白,微闪青,为含青的白釉,呈现带透明的玻璃质感。
7、元青花瓷的介绍元代社会杂剧繁荣昌盛,北方蒙古人对南方汉人历史故事非常着迷,戏剧中人物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深深打动蒙古人爱憎分明的朴实情怀。将故事凝固在厚重结实的瓷罐上,放进蒙古包里,在存放食品杂物的同时,还可时时欣赏那回味无穷的戏剧故事。即使不小心用足踢到也不会被轻易碰碎。那些厚重而扁的元青花罐,成为蒙古皇室贵族的生活实用器。其绘画,一般采用剪纸或版刻模印取其部分拼图,在瓷胎上填色而成。
因为缺乏原创,除造型不同,精美程度大同小异。元代是南北文化大融合的激烈时期。看不到未来的迷茫,不知困惑了多少识古通今的知识分子。但文化大融合总会产生最终的结果,这种结果被当时画家吴镇(12801354)清醒认识到。他通天象,精书画,又游走于山水之间。将这种结果用自己的理解方式表达出来告慰天下,也说明了文化趋同的历史规律。
8、元青花所用的什么青料元青花多使用进口“苏麻离青”料。元朝政府重视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了适应销往国家和地区的需要,景德镇窑工们把波斯“蓝”与中国“瓷”相融合,创烧出美丽的青花瓷。这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创造,又是中亚文化直接交流的结晶,因此,元代青花瓷器多使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烧制了许多体量较大、极其精致,且具有外销风格的青花瓷器。明洪武青花:根据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测试结果,明洪武时期使用的青花原料与元青花使用的是一种钴土矿,即高铁低锰的进口青料。